为进一步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信息分析、反馈,强化课堂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各学院加强教学管理提供借鉴,根据我校《关于开展课堂教学质量“四方”评价的通知》,我校开展了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现将评价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一、评价基本情况
根据《呼伦贝尔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的规定,此次评教由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含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四个部分组成。学生评价占50%、同行评价占15%、自我评价占10%、教学督导评价占25%。
其中学生评价使用正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网上评价,以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全校开设的课程为评价对象(授课总学时不足18学时的课程以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实习、实训类课程不参与评价)。评价课程类型分为非实践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并相应设置两套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含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共12项内容。评价系统统计数据时自动删除了上下各占5%的最高分、最低分,形成每门课程评价的原始平均成绩,同时考虑课程因素,将任课教师所授课程原始平均成绩拆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三个课程类型数据,选取最高成绩为每位任课教师的原始学生评价成绩,按照百分比加权之后,形成每位教师的最终评教成绩。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1.评教参与率
本学期全校应参加评教学生12279人,累计92614人次,实际参加评教12154人,累计92192人次;未参与评价人数125人、422人次。学校学生评教参与率98.99%。各学院学生参与评教情况见图一。历史文化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农林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评教参与率均为100%,评教参与率最低的学院也超过了93.93%,学生总体参与情况良好。
2.学生评教成绩具体情况
本次评教参评教师人数765人,受评教师成绩最高分94,全校平均分达到91.49。其中85分以下4人,占52.29%;90分以上680人,优秀率88.89%。
被评价教师 人数 |
60分以下人数 |
60分以下人数所占比 |
60-70分人数 |
60-70分以下人数所占比 |
70-80分人数 |
70-80分人数所占比 |
80-90分人数 |
80-90分人数所占比 |
90分以上人数 |
90分以上人数 所占比 |
765 |
1 |
0.13% |
0 |
0 |
1 |
0.13% |
83 |
10.85% |
680 |
88.89% |
3.课程评价情况
本学期参评课程为1422门,任课教师1422人次。非实践课程1299门,其中80分以下课程2门 ,占总课程0.15% ;80-90分之间有148门,占总课程比例11.39% ;90分以上1149门,占总课程88.45%。实践课程123门,80-90 分之间4门,占总课程门数3.25%;90分以上118门,占总课程门数95.93%。
各类课程分数段人数及所占比例 |
课程类型 |
被评价课程 |
60分以下课程 |
60分以下课程所占比 |
60-70分课程 |
60-70分课程所占比 |
70-80分课程 |
70-80分课程所占比 |
80-90分课程 |
80-90分课程所占比 |
90分以上课程 |
90分以上课程所占比 |
非实践课 |
1299 |
0 |
0% |
0 |
0 |
2 |
0.15% |
148 |
11.39% |
1149 |
88.45% |
实践课 |
123 |
1 |
0.81% |
0 |
0 |
0 |
0% |
4 |
3.25% |
118 |
95.93% |
4.各学院学生评教得分情况
本学期各学院学生评教整体得分情况如图所示, 其中外国语、旅游与地理、经济管理、文学院、历史文化、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机电工程、化学与化工等9个学院的评教得分高于学校平均分。
5.不同职称教师得分情况
本学期参评教师共计 765人,参评教师的职称结构比例如图所示。不同职称教师群体评教得分有所不同,从下图反映出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相对优秀率较高,但中级职称教师的最高分数较高。
不同职称教师评价得分情况统计 |
职称 |
人数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优秀人数 |
优良人数 |
优秀率 |
高级 |
99 |
93.69 |
86.582 |
94 |
99 |
94.95% |
副高级 |
192 |
93.9 |
59.75 |
183 |
191 |
95.31% |
中级 |
277 |
94 |
81.697 |
261 |
277 |
94.22% |
初级 |
41 |
93.857 |
84.2 |
37 |
41 |
90.24% |
其他 |
152 |
94 |
71.167 |
128 |
151 |
84.21% |
无 |
4 |
92.929 |
91.4 |
4 |
4 |
100.00% |
总计 |
765 |
|
|
707 |
763 |
|
6.分项指标结果统计
本学期的学生评教主要从五个方面,分为非实践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进行评价,每项指标的平均得分统计情况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学生们整体对老师备课认真、教学严谨负责,富有激情最满意,同时对老师的课程思政和教学效果方面评价也较高,但老师教学内容、随意调停课和教学方法手段、因材施教、能力培养以及教学的持续改进等方面得分较低,其中课程反思以及持续改进得分最低。
所以,广大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与持续改进,要关注学情、因材施教,要不断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加强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进一步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加大对学生能力素质提升的培养。
三、存在问题
1.评教未能充分发挥评教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真正功能
从上面评价数据分析来看,我校各项评价指标中,教师课堂反思、持续改进一项得分最低。由此可见,我校评教工作仍然停留在“为评而评”的阶段,“重评教工作开展、轻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2.评教指标设置停留在更多关注教师的教上,未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从指标设定上来看,我校的指标设计仍停留在偏重“教师怎么样”,关注的是教师的知识传授,而对学生的获得产出关注不足。我校针对理论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分别设置不同指标,但仍未能根据课程性质、特点建立相应的、多元化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3.学生对评教认识不足,自觉评教热情不高
从评教过程的组织来看,学生主观参与评教热情并不高,需要多次动员,甚至采取强制手段,在教务系统中与查课和选课等挂钩,不评教学生无法查阅成绩和选课。而部分学生评教态度不认真,没有客观的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且存在未仔细阅读评价项目和评价内容就快速点评现象。这样导致评教结果优秀率过高或区分度不够,难以拉开差距。这就意味着学生评教将失去对教学评判的价值。
4.评教反馈环节缺失,不能有效促进评教反思和改进
多年实践来看,大部分学院仅把评教结果及结论告知教师本人,甚至个别学院仅由教科研办主任存档,教师只能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才去查看自己的评教成绩。至于学生评教结果如何,哪个评价要素偏低等,往往选择性剔除,从而导致评价反馈缺位,改进教学质量这一主要功能被悄然弱化,甚至边缘化,无助于教学反思与改进。
5.教务管理系统的课程、教师相关信息维护、更新不及时,给评价统计及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
在评教统计过程中,教师的学院归属及课程归属、教师姓名存在未知,相关信息没有及时更新,给评教数据统计造成很大麻烦。部分学院归属不清的教师,存在互相推诿现象。教师职称、学历信息不准确,会导致数据分析不准确或无法进行分析。
四、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建议
1.加大对评教工作的深度解读。
要正确认识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增强自我、同行、督导、学生评教的自觉性和真实性,使师生交流平台更有效果、更具持续性。
要切实落实三级评价解读制度。一要在二级学院整体层面上,每学期面向全体师生解读评价意义、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评价结果的运用、整改方案,并对学生承诺与兑现承诺;二要在教学系层面上,每学期深度解读“客观、公正、真实”评价的重要性;三要班级层面上,深度解读评价构成与内容条目的涵义,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维权。通过三级解读,不断增强学生评教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评教结果的客观真实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评教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2.认真汲取学生评价意见。
让学生在评教体系中不断体验“获得感”。只有学生的意见建议真正得到尊重、引导,学生评教真正促进课堂教学得到改进,学生在评教体系中不断体验“获得感”,学生的评教动机才最强烈。学生通过评教反馈教学所得,对教学和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教师通过评教及时改进教学;管理者通过协调、优化评教过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只有真正汲取学生评价意见,才能做到学生评教的可持续性以及师生对待评教工作的态度可持续性。
深入推进持续改进机制。有针对性的对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与帮助,形成二级学院、教学系(教研室)、课程团队、教师个人整改方案,并通过二级学院领导听课为主、校级督导为辅的机制,推进持续改进,并形成整改报告,真正做到以评促教、教学相长。
3.引用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
针对以往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缺乏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单一,师生质量主体意识不强,评价结果没有区分度,评价指标一刀切等问题,我校本学期将引用麦可思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开展即时性评价,兼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建立常态的评价和改进体系。
4.及时更新评价指标,建立全过程教学质量管理文化。
一要结合国家、教育部相关工作新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全面更新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由教质办主导,优化评价内容。二要建立健全内外有序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不断提升二级学院、教学系(教研室)、授课教师、学生质量主体意识,构建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文化,不断加强系统维护,增强评教工作的效度、信度,形成闭环、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
2021年3月4日